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

懷舊小食-香港50,60或70年代的小食(一)

碗仔翅:



碗仔翅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,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,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。在從前,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(俗稱「翅頭翅尾」),加入冬菇、木耳、豬肉絲、高湯加入味精、馬蹄粉(或豆粉)等煮成。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、浙醋、麻油等調味,亦可以加入魚肉、生菜絲等。

現在的碗仔翅內已沒任何魚翅成份,只是由平價的粉絲代替。

糖蔥餅:

糖蔥餅是香港傳統特色小吃之一,使用類似春卷的白麵皮,捲了椰絲、芝麻及麥芽糖的餡料,但沒有蔥的成份。
糖蔥餅得名的原因,是因為餡料中的麥芽糖被拉成白色的細絲,那些細絲被稱為糖蔥。


蛋撻:

蛋撻為香港受英國殖民地時代洋涇濱飲食文化影響之產物,約於1920年代開始於香港的茶樓和餅家。現時蛋撻已成為香港麵包糕餅店內必備的小吃;



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多數茶餐廳兼營麵包西餅,故蛋撻亦為港式茶餐廳內流行小食。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,一個蛋撻便可以成為一個下午茶餐。



1990年代起,兼營包餅之茶餐廳逐漸減少,故現只在舊式茶餐廳方有自家烤製的蛋撻,其他茶餐廳則從麵包工場訂購蛋撻饗客。












煨番薯:
從前中國村人常把番薯放入灶內,用剛熄滅的柴火灰爐將番薯煨熱。香港四五十年代街邊煨番薯亦是以柴火放在大圓鐵桶內煨,其後才用火力較持久的炭取代。

沙翁:

沙翁表面脆口,內裏鬆化,而且蛋味香濃,深受香港人喜愛。因此,昔日這款食品與蛋撻齊名,在香港很多酒樓和茶餐廳供應。但到了現在,不同於仍然普遍有售的蛋撻,沙翁已經幾乎絕跡,現在僅於少數舊式餅家,例如泰昌餅家有售。
資料來源:http://hk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7007031002249

1 則留言: